論儒之本原

儒者與中國上古之神道教

何新論孔子
打開網(wǎng)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何新論孔子

出版社: 同心出版社
出版時間:2012-04-01 , 開本:16開, 定價:180.00, ISBN號:9787547703489

一 儒者起源于祭司
 魯昭公廿五年(前517年),孔子回到魯國。歸國后魯昭公委派孔子擔(dān)任魯國宗社的司祭——儐相,①為王室宗社主持祭祀及喪葬之禮。②
 當時各國方言不同,司祭及司禮樂的儐相或稱為“相”,或稱為“祝”(古音“兄”)③,或稱“胥”,或稱“需”(繻)。
 儒之古音從需,近覡、胥、兄?!吨芏Y》中司樂者稱“胥”。胥、須、需字通。胥又作谞,《說文》謂“有才智之人。”④武威出土漢武帝遺詔木簡簡文“師儒”記作“師谞”,可證胥、谞、儒互通。所謂師儒,也就是儒師。儒字從人、從需,需師即儒師。⑤總之,周代宗教神職之司祭官(相),以方言不同而稱作相、胥、須、兄(祝),其實都是儒者——儒師的前身。①
 魯之始君周公之子伯禽是西周之太祝。儒作為祭司其實也就是“祝官”。魯國之所以號稱禮樂之邦,就因為它的立國之本就是周朝或“大?!碧V畤斒赜谥芏Y。
 《漢書·藝文志》說:“儒家者流,蓋出于司徒之官?!比寮抑畬W(xué)起源于宗社禮樂典章文物之學(xué),儒師則原是古神道教中祭祀天地祖先社稷的祭師。儒的本義是“胥師”,亦即主持宗社祭祀禮樂儀式和喪葬之禮的祝官、祭司和樂官,在職能上正是從屬于司徒之官。②
 擔(dān)任司祭的儐相,使孔子實現(xiàn)了他少年時代即已懷抱的理想;成為魯國國家神社的司祭胥相。由于宗社也是國子——魯國貴族子弟的從學(xué)機構(gòu),孔子可以合法地聚徒講學(xué)。大概從此時起,孔子組織起從屬于他的一個學(xué)團——儒者集團(后世所謂“儒家”)。

 二 中國上古之神道教
 人們常說中國古代只有巫術(shù)而無宗教,是無宗教之國度;或謂中國自古無國家宗教。此說一直頗為流行,然而實在是無知之妄論。其實,中國自古以來原是有本土宗教信仰之國度。
 夏商周政體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政教合一,當時的政治與宗教結(jié)合十分緊密??鬃釉疲骸笆ト艘陨竦涝O(shè)教。”秦漢以前中國之國教就是神道教。
 中國上古(夏、商、周三代)均崇奉一種敬祖奉天的神道之教。先秦之神道教以天、地自然神和祖先人文神為主要神靈。這種神道教早在唐虞時代即已形成,見諸《尚書·堯典》及《舜典》中之所描述之祭典。
 周禮之主體制度,正是以神道教之宗教祭祀為核心的一套典章制度。孔子的儒教或曰禮教,也正是通過對上古神道教的人文化改革演變而出的。
 秦漢以前之上古,華夏民族之宗教為神道教。秦漢以后神道教仍為國家信仰,而民間則亦有天道教、天師道教(即道教)。
 戰(zhàn)國秦漢之際,佛教自西域傳入中國,漢、晉、唐、宋以后,佛教與神道教及儒教并行。只是“五四”以后經(jīng)歷的百年革命和動蕩,徹底摧毀了中國人的宗教信仰,無神論彌漫人心,現(xiàn)代中國人才成為一個不持信任何宗教信仰的民族。

三 上古神道教的內(nèi)涵
 任何宗教都包涵三個主要部分:
 1、神主。
 2、解釋和神話(意識形態(tài))。
 3、操作體系(祭祀與典禮)。

明清北京祭天的天壇
打開網(wǎng)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明清北京祭天的天壇
明清北京祭地的地壇
打開網(wǎng)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明清北京祭地的地壇

在上古神道教中,天神(帝、天、日、月)、祖先、社稷神(土地與林木)及百物之靈是中國人所祭拜的四組主要神靈觀念。
 一、天神系統(tǒng),主要是:天體(天)及日、月及五行星(七曜)神主包涵上述四大系統(tǒng):
 二、地祗系統(tǒng),主要是江、河、山岳、土地、樹木及五谷(植物)之神。
 三、祖先系統(tǒng),主要是死去的本族鬼魂。
 四、日用及百物之神,主要是戰(zhàn)爭、畜牧、漁獵有關(guān)的異種神靈。孔子在《禮記》 中說:“禮行于王祀:郊(天)、禮(地)、祖廟、山、川?!?br/> 在天神系統(tǒng)中,最重要的神主是北極神(中天神)、日神(東方神)及月神(西方神)。①
 除了對日月、北極神的崇拜外,神道教也祭祀其他星辰。
 其中最重要的星座均與季節(jié)標志有關(guān)。如龍星、大火星。大火星是夏季的標志,專有火正之官主持祭祀?;鹫来蠡鹦堑臅r候,用心宿柳宿陪祭?;鹦遣⑦\行在這兩個星宿之間,所以柳宿就是鶉火星,心宿就是大火星。陶唐氏的炎正閼伯位在商丘,祭禮大火星,而用火星來確定時節(jié)。
 古華夏神道教的元始祖師是顓頊?!秶Z·楚語》記顓頊“絕地天通”,統(tǒng)一了神道教。顓頊故地在今河南濮陽。顓者,端也,頊者,需也。顓頊即首儒,儒者的祖師。顓頊就是儒教即儒者的始祖。所以后世神道教的祭師或稱“端公”或“端師”。
 上古神道教不是一個巫術(shù)魔法的原始宗教,不是張光直所說的商周的什么原始“巫術(shù)”或“魔法”,而是具有系統(tǒng)化宗教神話和完整祭祀禮儀的發(fā)達、嚴密、成熟的宗教系統(tǒng)。①
 漢唐以后中國之國教,是以孔子為神主的儒教。所以中國歷來一直是有宗教的。上古神道教,戰(zhàn)國以后演變?yōu)榈澜毯腿褰?。漢唐以下,中國建立了獨特的政教兼容的宗教體系,以儒為本,兼容釋道。
 儒教通過五經(jīng)和十三經(jīng)體系的建立,轉(zhuǎn)變?yōu)檎涡宰诮蹋嗉磸恼叩膰?,國家意識形態(tài),以民為本位,作為皇權(quán)主義的基礎(chǔ)。而道則往往作為貴族政治失敗后避世的逃逸之教。釋教則為通向未來之教。
 這種神道教在漢唐即已傳播到東亞,特別完整地保存在韓國和日本。
 在現(xiàn)代中國,由于經(jīng)歷百年激烈的政治和文化革命運動,古代的這種神道教久已蕩滌殆盡。但在今日東亞一些國家(如日本、韓國),卻仍可見到頗為整合的神道教體系,實際上起源都是來自于先秦之中國的。②

四 禮樂儀式
 禮樂是神道教的外化儀式。
 夏商周三代之所謂“王”,又稱“天王”,與秦漢以后的皇帝不同。作為“王”或“天子”的君主,一身兼為政治君主、宗族宗長、軍事統(tǒng)帥以及宗教祭司。③神道教與政治制度結(jié)合于一體,其內(nèi)化形式是神權(quán)支持下的政治制度,其外化形式就是“禮樂儀式”。
 神道教的最高祭典是敬天禮地之祭。祭天曰“燎”或曰“禘”祭。地神即土神、即社神,祭地曰“墠”,又曰“禪”。墠、禪都是社祭的轉(zhuǎn)語。西周時期的一社,也是一個農(nóng)業(yè)基層行政單位,即書社或里社。天地之祭合稱“封禪”?!胺舛U”一名,自漢以后講不清。封者,奉也,奉天曰封。禪,社也,祀地曰社即墠,即禪。
 宗教與禮制,是周代社會的意識形態(tài)和儀式制度。禮制即周禮。禮分為吉、兇兩類。禮包涵四部分內(nèi)容:
 一、族內(nèi)禮。
 二、交際禮(族際禮)。
 三、軍事禮。
 四、祭祀典禮。
 對不同的神靈,有不同儀式及等級的祭祀。主要的有:禘祭、袷祭、四時之祭、告報祈禳之祭。
 祭天的禘禮又稱“郊”祀、“古者,天子夏親郊祀上帝于郊,故曰郊?!?br/> 祭祀的時間,據(jù)《左傳》 桓公五年:“凡祀,啟蟄而郊?!倍蓬A(yù)說:“啟蟄,夏正建寅之月,祀天南郊?!薄蹲髠鳌废骞吣辏骸胺蚪检牒箴⒁云磙r(nóng)事?!?br/> 祭祀分“月祭”、“四時之祭”和“殷祭”等多種?!霸录馈笔窃诿吭鲁跻慌e行,又名“朝廟”。
 大祭時獻禮要以“骍”(赤色牛)作祭品,演奏黃鐘之樂。根據(jù)周禮,祭天之祭禮曰“禘”,其主要儀式是焚燒巨木。祭天之“禘”禮是只有天子才有資格主持的盛大禮儀,諸侯不得祭天。祭天時須配以天子的祖先共同享祀。
 但《春秋》中有多次魯君行祭天郊祀的記載,也有其他諸侯祭天的記述,表明郊祀已是諸侯常行之禮。如秦襄公作西畤,祭白帝;秦文公作鄜畤,祭白帝;秦宣公作密畤,祭青帝。又如齊國祀典有八神,其中就有天主,都是祭上天的。所以孔子認為:“魯之郊禘,非禮也,周公其衰矣!”(《禮記·禮遠》)

五 封禪大典
 祭天地最隆重禮儀是封禪大禮。周之天皇、天子不定期到泰山去舉行封禪大典。泰山即華夏民族崇拜的昆侖山(參看何新《諸神的起源》),是中天神(玉皇大帝)所在的中國奧林匹斯山。天子登泰山筑壇祭天,謂之“封”;在泰山下的小山祭地,名之“禪”,禪者社也。封是祭天,禪是祭地。
 據(jù)《管子·封禪》記載,傳說春秋以前舉行封禪的有七十二代帝王,從無懷氏、伏羲、神農(nóng)、炎帝、黃帝、顓頊、帝嚳、堯、舜、禹、湯,到周成王。齊桓公稱霸時,會諸侯于葵丘,想舉行封禪之禮。但是管仲反對,認為以前帝王封禪,是在嘉谷生、鳳凰麒麟來等十五種祥瑞出現(xiàn)之后才能舉行,現(xiàn)在沒有這些瑞象,怎么可以舉行。齊桓公感到自己沒有這么大的福分,只好作罷。
 祭土地神的同時也祭五谷神——“稷”,即農(nóng)神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:“自禹興而修社祀,后稷稼穡,故有稷祠,郊社所從來尚(遠)矣?!?br/>?。鄞呵飼r沿用商周制度,在祭社稷的同時還要祭五季五行五神。五行有五神木官之長叫句芒,火官之長叫祝融,金官之長叫蓐收,水官之長叫玄冥,土官之長叫后土。所以這種祭祀稱為“社稷五祀”(《左傳》昭公二十九年)。
 社神是歲星之神,歲星神是兵神。齊國社祭時進行閱兵,以顯示其軍威?!蹲髠鳌废骞哪辏骸俺邮顾e啟疆如齊聘,且請朝。齊社、軍實,使客觀之?!庇秩玺攪斄僳?,將其祭亳社,以人祭社。]

六 卜筮與巫術(shù)
 巫術(shù)與魔法是從屬于神道教的操作儀式。通過巫術(shù)與魔法的操作,人們相信可以興利除害,操縱和控制自然及魔怪的力量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。
 古代人們認為自然山川以及日月風(fēng)云等氣象均有神靈主持,它們這些控制自然的神靈掌控著巨大莫測的自然力,控制著水旱癘疫之災(zāi),為了討好他們以祈求福祉,所以要進行祭祀?!妒酚洝し舛U書》引《尚書》說:舜時“望山川,遍群神,巡祭泰山、衡山、華山、恒山、嵩山五岳”。又引《周官》說:西周“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,五岳視三公,四瀆視諸侯,諸侯祭其疆內(nèi)名山大川。四瀆者,江、河、淮、洛也?!笨梢娂漓肷酱ㄖ褚彩峭跽叩闹匾氊?zé)。
 如果發(fā)生自然災(zāi)害,其責(zé)任也被認為是王者犯了觸怒上天及神靈的罪過。所謂“萬方有罪,罪在朕躬”。遇到巨大的天災(zāi),王者要齋戒反省,要祈告神靈,下罪己詔,請求天神的寬恕。
 除祭祀外,雩、盟誓、殉人、釁禮,也是神道教的重要操作儀式。
 雩,是祭天求雨的一種特殊操作,雩禮有兩種,一種是夏正四月,蒼龍宿(龍星)出現(xiàn)時舉行祭祀,預(yù)為莊稼祈雨,所謂“常雩”。另一種是遇到旱災(zāi)而求雨的非常雩祭。這種祭祀一般也應(yīng)該由天子舉行,稱為“大雩”。
 春秋各國一些國家和地區(qū)亦信操巫術(shù),但各國的虔誠程度不同,中原地區(qū)尤以陳國特別盛行。
 《漢書·地理志》講到陳國時說:其“好祭祀,用史巫,故其俗巫鬼。陳詩曰:‘坎其擊鼓,宛丘之下,亡冬亡夏,值其鷺羽’。又曰:‘東門之栩,子仲之子,婆婆其下?!似滹L(fēng)也?!?br/> 《漢書·地理志》說楚國人:“信巫鬼,重淫祀?!薄秴问洗呵铩っ隙o·異異寶》也說:“荊人畏鬼,而越人信禨(吉兇災(zāi)祥)?!?br/> 此外還有預(yù)測未來的重要儀式是占卜、卜筮。卜筮在國家決策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。戰(zhàn)爭、祭祀、立儲、立夫人、嫁女、出使、生病、選太子奶娘、生子女、預(yù)料子女未來命運都要占卜問筮。其中占卜數(shù)量最多的是預(yù)卜戰(zhàn)爭的勝負和祭祀的吉兇。(如公元前525年,吳國攻打楚國,第一次占卜不吉利,不敢出戰(zhàn);第二次占卜吉利,才決定進攻。)

七 孔子作為祭司而主持大儺
 《禮記》和《論語》中記述過孔子作為司祭者參加主持的一些祭禮。其中一種重大的神道教之年終典禮,即蠟祭。
 蠟祭,是中國古代每年的12月(夏歷10月)農(nóng)事豐收后以祭神報功為內(nèi)容的全民狂歡節(jié)。蠟祭的儀式中,有一項重大話動,是儺戲。
 冬至節(jié)前一日舉行大儺?!皟奔础对娊?jīng)·商頌》之“那”,是一種敬神驅(qū)魔的宗教性舞蹈。所以孫作云說,“古代的大儺之戲(即打鬼跳舞),最早源于黃帝戰(zhàn)勝蚩尤以后的紀功舞,后來變成了打鬼舞?!?br/> 據(jù)《周禮》:“方相氏掌蒙熊皮,黃金四目,玄衣朱裳,執(zhí)戈揚盾,帥百隸而時難(“時難”,時儺也。儺舞也。)以索室驅(qū)疫”。(《周禮·方相氏。)
 武士們蒙著熊皮,頭戴嵌有四只黃金眼的假面具,身穿黑衣朱裳,一手操戈,一手舉盾。他們率領(lǐng)神人神獸(均由人裝扮),在屋內(nèi)四隅幽暗處舞蹈搜索驅(qū)逐大儺,就是迎神以驅(qū)逐疫鬼的條教舞蹈儀式。惡鬼。他們念動驅(qū)鬼的咒語,擊鼓大呼;將犬羊的驅(qū)體分解,散置房屋四周各門,象征惡鬼已被殺死,以禳除邪惡。然后,蒙面者與神人神獸一同跳舞、擊鼓,歡呼,慶祝驅(qū)鬼的勝利。
 在魯國舉行大儺式這一天,孔子恭敬地穿上禮朝服,立于阼階(司祭者站立的廳堂東階)。
 大儺后的第二天,孔子主持蠟祭。蠟祭的意義是向神靈獻功之祭。在社壇祭祀農(nóng)神、獵神、林神、土神、水神、谷神,向神靈獻享、報功,祝愿神靈保佑,祈求神靈賜福免災(zāi)。
 參加蠟祭的農(nóng)夫們都身穿黃衣,頭戴黃色草笠。滿城黃服的人群與四野金秋融為一體,在陽光照映下,顯出一派燦然的豐慶景象。樂隊高唱《蠟辭》:
 使土壤回到大地,   使水流回到溝壑(河),   蟲兒不要鬧災(zāi),   草木生滿原野和沼澤。   (土反其宅,水歸其壑。昆蟲毋作,草木歸其澤。)

八 孔子作為國家祭禮之大司祭官
 作為大司祭,孔子引導(dǎo)著魯國君臣向社壇獻祭。據(jù)《論語》的記述,主持祭祀時的孔子是十分虔誠的。他說:“祭神應(yīng)如同神就在面前?!保ā凹郎袢缟裨??!保?br/> 大祭的一項重要內(nèi)容,是涵有兩性自由狂歡意義的“禘祭”。禘祭之后,舉行“大祫”與“大享。”孔穎達說:“禘、祫之禮為序昭穆,故母廟之主及君廟之主,皆合食于太祖廟?!贝蟮?,有會合男女、男女歡的狂歡意義。而孔子對此則不感興趣。他說:“禘,自既祫而往者,吾不欲觀之矣?!雹?br/> 每次祭祀結(jié)束,孔子一定要等所有的老人都先走了,他才最后一個走。②
 祭祀完畢,孔子和他的弟子一同登上社壇,參加全城的“大享”之宴,這種“大享”之宴,古代稱“鄉(xiāng)(饗)飲酒禮”,實際是大祭之后,不分男女、老幼、富貴、貧賤的全民狂歡節(jié)日。
 大袷之后從祭者分食祭物的儀式稱“大享”。在后來流亡國外的時候,孔子也擔(dān)任過祭司。由于經(jīng)濟困難,有一次,子貢想減少一些祭神貢奉的羔羊。但孔子認為不可以,說:“子貢啊,你愛的只是幾只羊,我卻更愛重這種禮儀?!?/p>

九 慶賀豐收的狂歡之祭
 在歡慶豐年的大享之日人們化妝成各種動物,表演狩獵舞。還有身穿彩服的婦女表演節(jié)目。人們吹奏蘆笛(一種蘆葦制作的管樂器),打擊土鼓(一種用陶土制作鼓身的鼓),載歌載舞。然后,大家擁往社宮(鄉(xiāng)校),參加鄉(xiāng)飲酒禮。歡聚一堂,喝酒,祝壽,狂歡極樂。
 在《詩經(jīng)·周頌》中有詩篇描寫鄉(xiāng)飲酒時的狂歡:
“有的舂米有的舀米 有的簸糠有的搓秕 淘起米來聲音淅瀝 蒸起米來飄浮香氣 于是占卜祭神—— 取來香草涂上羊脂 牽來公羊剝?nèi)パ蚱?又是熏烤又是燒灼 祈求年年得豐收”
原文:誕我祀如何, 或舂或揄, 或簸或蹂。 釋之叟叟, 烝之浮浮。 載謀載惟, 取蕭祭脂, 取羝以軷。 載燔載烈, 以興嗣歲。
“篩上酒濾去糟 拿來豬肉和牛肉 用大瓢舀上酒 讓人們大吃又大喝 讓人們朝拜又祭祀!”
(原文:乃造其曹, 執(zhí)豕于牢, 酌之用匏。 食之飲之, 君之宗之。)
 據(jù)《禮記》的記載,有一次大祭之后,孔子的弟子們都去參加狂歡?;貋砗螅鬃訂?,玩得是否開心?一個弟子回答說:“全城人都像發(fā)了瘋似的,誰知道他們是不是真的開心。”
 孔子說:“老百姓辛苦已經(jīng)一年了,只有這一天才痛痛快快地玩一玩,這其中的(政治)道理你難道不能明白嗎?如果讓民眾只是緊張而始終得不到松弛,即使是周文王、武王也是辦不到的。一張一弛,這才是文王、武王的治國之道啊!”①
 “文武之道,一張一弛”,這是一句治國名言,這句話就是由此而來的。

【本文收入何新著《論孔學(xué)》,北京·同心出版社,2012出版。本博被作者授權(quán)轉(zhuǎn)發(fā),作者于文字有所修訂?!?/strong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