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幾何時,擁有一臺戴森吹風機,是社交媒體上“精致生活”的標配。

女明星在化妝間隨手一拍,鏡頭角落的戴森無葉風扇默默彰顯品位,網紅開箱視頻里,那支銀色金屬質感的高速吹風機,總能引發(fā)評論區(qū)一片“羨慕哭了”的刷屏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這個被冠以“家電界愛馬仕”的英國品牌,一度讓中產消費者心甘情愿為3000元的吹風機買單,畢竟,貴本身就是一種身份標簽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然而到了2024年,戴森的光環(huán)正在急速褪色,雙十一期間,一款原價3990元的戴森吹風機以“骨折價”1999元甩賣。

評論區(qū)卻滿是冷嘲熱諷:“以前買戴森是為了裝X,現在降價了反而更沒人要了。”

曾經的中產收割機,如今陷入尷尬境地,富人嫌它不夠獨特,普通人覺得它不值這個價。

當“黑科技”濾鏡破碎,戴森還能有未來嗎?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吹風機的神話

戴森的崛起是一場精準擊中消費者心理的營銷奇跡。

2016年,戴森Supersonic吹風機橫空出世,憑借無扇葉設計、每秒13升氣流和“護發(fā)不傷發(fā)”的宣稱,迅速成為現象級產品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與傳統吹風機的塑料機身不同,戴森用金屬質感與極簡線條打造出“科技奢侈品”的形象。

更妙的是,它成功將吹風機從“實用工具”升級為“生活方式象征”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小紅書上的測評標題清一色寫著:“戴森吹風機,貴但值得,你的頭發(fā)配得上更好的?!?/p>

而價格恰恰是戴森神話的核心,當市場均價300元的吹風機還在比拼風速和功率時,戴森直接將價格錨定在3000元以上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這種銷售策略看似冒險,卻精準切中了中產消費者的炫耀需求,用一臺吹風機劃分階層,遠比買奢侈品包更隱晦且“高級”。

一時間,戴森吹風機成了婚禮伴手禮、年會大獎甚至女性獨立獎勵的熱門選項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一位消費者回憶:“2019年閨蜜結婚,我咬牙買了戴森吹風機當禮物,她當場抱著盒子拍照發(fā)了朋友圈,配文是最好的姐妹懂我的精致?!?/p>

然而戴森或許沒想到,自己最大的威脅不是同行,而是來自中國供應鏈的“降維打擊”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平替圍城

2021年,一家名為徠芬的國產吹風機品牌悄然上線,它的外觀與戴森幾乎“孿生”,風速參數不相上下,價格卻只有599元。

起初,徠芬被嘲諷為“山寨貨”,但消費者很快發(fā)現,吹干頭發(fā)的速度沒區(qū)別,噪音甚至更小。一位美發(fā)師在抖音上對比測評時直言:“戴森的優(yōu)勢只剩Logo,而Logo不值2500元差價?!?/p>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戴森暴露了高端品牌的致命弱點,當技術壁壘被攻破,高端便成了空中樓閣。

徠芬們背后,是中國制造恐怖的迭代能力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深圳一家代工廠老板透露:“戴森吹風機的核心是每分鐘11萬轉的數碼馬達,我們拆了十幾臺機器,半年就研發(fā)出性能接近的國產馬達,成本不到戴森的1/3?!?/p>

到2023年,國內高速吹風機品牌從16家暴增至104家,價格戰(zhàn)直接碾碎了戴森的利潤空間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更諷刺的是,戴森曾引以為傲的“創(chuàng)新”,反而成了包袱。

2022年推出的空氣凈化耳機Dyson Zone,試圖將降噪耳機與口罩結合,售價6699元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但消費者試戴后吐槽:“像脖子上掛了臺電風扇?!盉站上一條播放量超百萬的測評視頻標題辛辣:“戴森,你設計這玩意兒的時候腦子被吸塵器吸走了嗎?”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從“黑科技”到“智商稅

如果說性價比劣勢讓戴森失守市場,那么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的翻車,則徹底動搖了品牌根基。

2023年,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戴森吸塵器的投訴激增:塵盒漏灰、電池續(xù)航驟降、售后維修漫天要價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一位北京用戶憤怒控訴:“5000塊的吸塵器用半年就報廢,維修費報價1200,客服還說‘建議直接買新款’?!?/p>

更讓消費者寒心的是戴森的傲慢,當國產吸塵器紛紛推出自動洗拖布、一鍵自清潔功能時,戴森2023年新款掃地機器人仍停留在“基礎掃灰”水平,售價卻高達9999元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有網友調侃:“這玩意兒唯一的智能之處,是能識別主人的錢包厚度?!?/p>

而當這款產品因投訴過多下架時,戴森官方僅以“技術升級”搪塞,毫無歉意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這種高價低配的現象,最終反噬了品牌,一位曾經的戴森忠實用戶坦言:“以前覺得貴有貴的道理,現在發(fā)現它連道理都懶得編了?!?/p>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降價求生,卻陷身份危機

面對銷量滑坡,戴森在2024年終于低頭,吹風機價格腰斬,吸塵器捆綁贈品促銷,甚至罕見地參與直播帶貨。

但降價并未挽回頹勢,反而讓品牌陷入更尷尬的境地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中產消費者開始逃離:“以前戴森是圈層標識,現在同事桌上擺著徠芬,我再用戴森反而像冤大頭?!?/p>

而價格敏感型用戶依舊不買賬:“2000元買吹風機?國產300元的一樣能用十年!”

社交媒體上,一條高贊評論道破真相:“戴森的問題不是貴,而是德不配位。”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更深的危機在于,戴森始終未能找到第二個爆款。

吹風機貢獻了品牌60%的營收,而吸塵器市場已被洗地機顛覆,造車項目燒光200億后流產,美發(fā)直板夾、臺燈等產品則被詬病“毫無創(chuàng)新”。

一位行業(yè)分析師指出:“戴森像一家靠一款產品續(xù)命的老牌車企,但電動車時代已容不下燃油車的輝煌?!?/p>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戴森的墜落,是一場關于消費理性的覺醒。

當“貴即是好”的信仰崩塌,中產不再愿意為虛榮溢價買單,而消費者對真實價值的追問,正重塑整個市場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回頭看,戴森曾開創(chuàng)了一個時代,它讓家電脫離功能性的桎梏,成為情感與身份的載體。

但成也蕭何,敗也蕭何嗎,當故事講不下去時,神話終將變回凡物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或許戴森需要明白,真正的高端,不是定價表上的數字,而是產品里藏不住的誠意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如今,上海的戴森體驗店里,導購員仍在熱情介紹著獨家馬達技術,但店外的年輕人已匆匆走過。

而他們手中的購物袋上,印著徠芬、追覓或者小米的Logo。

信息來源: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