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吃晚飯的時候,鄰居家“余音繞梁”,充斥著一位媽媽吼孩子聲音:
“還不趕緊去寫作業(yè)?你以為今天很閑嗎?”
“跟你說了多少遍了,吃飯快一點!”
“又在玩手機,你還敢犟嘴……”
整整一個晚上,媽媽地吼聲就不消停過,不停地對孩子催促、數(shù)落。
我理解這位媽媽,出發(fā)點是為了孩子好。
可也更心疼孩子,在媽媽密集的叨叨聲中,孩子收到的信息是:被媽媽否定、被媽媽不信任。

不知道你有沒有發(fā)現(xiàn),有時候和孩子之間的溝通,會陷入一個怪圈:
父母越急躁,孩子越淡定;父母說得越多,孩子越不聽。
最后的結果是,父母被氣到不行,孩子卻我行我素。
網(wǎng)友@噗噗說:
我婆婆就是這樣,覺得自己洞察一切,殊不知讓我失去了主動做事的動力,感覺做所有事,都是被趕著催著做。
比如,我喂孩子,她就是要說一句燙。
現(xiàn)在天氣早晚會冷一點,明明我拿衣服給孩子穿了,她還說:冷呀,要多穿衣服……
很多事情,明明是我主動做的事,她一直說,一直說,讓我覺得我是在被督促著做事情。

反正,生活中任何一件事,都要不斷地去說。孩子在客廳玩得好好的,她就非得說上幾句。
要她帶孩子,她又不帶,就是要不停地說。
弄得我現(xiàn)在非常地反感,也很苦惱,我都不知道怎么跟我婆婆溝通了。
你看,就連成年人也不喜歡被別人一直說、一直說,孩子也不例外。
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法,就是一天到晚說他,說他,說他。
經(jīng)常糾正孩子,會讓孩子陷入內(nèi)耗
反復的說孩子,糾正、提醒孩子,也讓父母自己更暴躁,覺得我都反復提醒了,你還沒做好,心態(tài)先于孩子崩潰。
反復提醒會造成2個危害。
第一,會打斷孩子的專注力,會讓他猶豫不決,失去探究事物的長性。
第二,會造成孩子對新事物的畏懼,反而害怕,最終自信心缺失。
前一個口頭禪就是“我不會”,后一個口頭禪就是“我不敢”。

我現(xiàn)在的方法是,先給一個大棗,然后再給一個質疑,然后再給一個高帽,最后再給一個高度的認可。
就是:夸→貶→夸→夸,這樣的感覺。
先夸,給孩子戴高帽,具體到事情上、行為上,哪怕他以前沒這么做,你也說他那么做了,反正他也不記得。
誰都愛聽好聽的,說孩子那么做了,他得到具體的好處,說著說著孩子就相信自己了。
比如我家閨女練跳繩,動作都教過了,只要跳就好了。
孩子跳的時候不要糾正,不要說動作不對,夸張地鼓勵。跳一個就夸:你差點就跳2個了。
連跳2個就狠命夸,孩子一聽夸獎可積極了。
如果你說孩子跳得不好,不對,孩子就很受挫,直接就不跳了。
其實孩子一直練,練得多了,跳得也很不錯。
一個人想改變,只能是他自己想改變,過度的糾正,只能是適得其反。

不是放任不管,而是換一種方式
如果什么都不提醒,什么都不教,就任由孩子自由發(fā)展嗎?出了問題不提醒,那什么時候提醒?什么時候教,什么時候糾正?
不是有錯任由不管,是需要引導孩子的。只是不要在不起眼的小事上糾纏,主要是抓大放小。
糾錯、提醒孩子沒問題,但除了糾錯,也要對應多贊揚孩子其他的地方。
比如我要求閨女洗碗,(買菜做飯洗碗三選一,她選洗碗),她有時候忘了,我就說:是不是忘了啥?
她會笑一下,然后去洗碗。
下次她記得洗碗,我會表揚她。洗的干凈會夸,沒洗干凈的話,教她應該怎么洗,她很快就會了。
首先,要肯定孩子,不是打擊。她爸叫她做啥,她都不做,因為她爸整天說她笨懶。

不要在所有事情上都對孩子要求太嚴苛了,適當給孩子一些犯錯的空間。
沒必要所有的事情都要求孩子,完全按照家長的標準進行。
很多人分不清楚提醒和嘮叨的區(qū)別。提醒一句話就夠了,非要翻來覆去反復說,這誰不煩?。?/p>
好話說三遍都是賴話了,不要做吃力不討好的事。
父母如果一味幫助孩子屏蔽成長路上的困難,其實同時也剝奪了孩子抵抗風險的能力。
將成長的機會還給孩子,孩子才能更加從容地長大呀!
經(jīng)常糾正孩子,不停地說孩子,不僅會使他產(chǎn)生內(nèi)耗,也會打擊他的自信。
不如給孩子一定的空間,讓他從容地完成自己的事!
一句糾錯,配上七八次贊賞,多看到孩子的長處。
比糾正孩子錯誤更重要的,是發(fā)現(xiàn)孩子做得好的地方,給孩子自信和力量。

多控制自己的嘴,多鼓勁、多贊揚孩子。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,但不是永遠的老師。
3分靠教,7分靠等,請多給孩子一點時間去消化。
多給孩子表現(xiàn)的機會,讓他變得比我們更強大,也許才是教育的魅力所在。
熱門跟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