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夏時節(jié),氣溫明顯升高,雷雨增多,萬物進入旺盛生長期。古人將立夏視為“萬物至此皆長大”的節(jié)點,民間也有“迎夏”“嘗新”“斗蛋”等習俗,寓意祈福豐收、安康順遂。

然而,立夏不僅是農(nóng)事活動的轉折點,更是人體適應季節(jié)變化的關鍵期。中醫(yī)認為,夏季陽氣外發(fā),人體代謝加快,但濕熱之氣易困脾胃,導致食欲不振、倦怠乏力。因此,民間流傳著“立夏3不吃,吃了難安康”的養(yǎng)生俗語。那么,立夏時節(jié)究竟該如何調(diào)整飲食與生活習慣?讓我們一探究竟。
一、立夏“3不吃”:護脾胃,避濕熱

1. 不吃生冷寒涼之物
立夏后天氣漸熱,許多人貪涼喜冷,冰鎮(zhèn)西瓜、冷飲、涼拌菜成為餐桌??汀H欢?,中醫(yī)強調(diào)“春夏養(yǎng)陽”,此時人體陽氣浮于體表,脾胃反而相對虛弱。大量生冷食物會刺激腸胃,導致腹痛、腹瀉,甚至引發(fā)“寒濕困脾”,影響整個夏季的健康。
建議替代:選擇常溫或微溫食物,如涼白開、綠豆湯(稍放涼飲用),或適量食用性平的水果如蘋果、櫻桃。

2. 不吃油膩重口之食
夏季人體消化功能減弱,紅燒肉、炸雞、麻辣火鍋等高脂肪、重口味的食物不僅難消化,還會加重體內(nèi)濕熱,誘發(fā)痤瘡、口臭、便秘等問題。尤其是中老年人,過量食用可能增加心血管負擔。
建議替代:烹調(diào)以清蒸、燉煮為主,如清蒸魚、冬瓜排骨湯,搭配蒜蓉、姜絲等溫性調(diào)料,既提鮮又助消化。

3. 不吃隔夜變質之菜
高溫高濕的環(huán)境加速食物腐敗,隔夜飯菜易滋生細菌,引發(fā)急性腸胃炎。尤其涼拌菜、海鮮、豆制品等更需當餐吃完。民間諺語“夏不吃隔夜食,冬不穿單層衣”正是此理。
建議替代:少量多次烹飪,保證食材新鮮。若有剩余,需密封冷藏并徹底加熱后再食用。

二、立夏“2不喝”:防暑熱,養(yǎng)心氣
1. 不喝過量冰鎮(zhèn)飲料
一口冰可樂下肚雖能短暫解暑,但驟冷驟熱易導致血管收縮、汗腺閉合,反而不利于散熱。此外,含糖飲料會加速水分流失,越喝越渴。
推薦飲品:常溫酸梅湯、檸檬蜂蜜水,或自制烏梅三豆飲(黑豆、綠豆、赤小豆煮水),既能生津止渴,又清熱祛濕。
2. 不喝濃茶與烈酒
濃茶中的咖啡因和酒精都會刺激心臟,加重夏季常見的“心火旺”癥狀,如失眠、煩躁。尤其酒后大量出汗會導致電解質紊亂,增加中暑風險。
推薦選擇:淡竹葉茶、蓮子心茶,或少量飲用黃酒(溫熱后小酌),有助寧心安神。

三、立夏“1不做”:順自然,保陽氣
不過度耗散陽氣
夏季提倡“晚睡早起,與日俱興”,但并非鼓勵熬夜。午間11點至13點是心經(jīng)當令,應避免烈日下劇烈運動或長時間勞作,以免耗氣傷津。此時可小憩15-30分鐘,閉目養(yǎng)神,有助于養(yǎng)護心陽。
推薦活動:清晨或傍晚進行散步、八段錦等舒緩運動,微微出汗即可,切忌大汗淋漓。

四、立夏宜食:清淡平和,應季而食
立夏飲食講究“增酸減苦,清補養(yǎng)心”,推薦以下食材:
- 清熱祛濕:綠豆、薏米、苦瓜、黃瓜
- 養(yǎng)心健脾:蓮子、百合、山藥、紅棗
- 補充蛋白:鴨肉、鯽魚、雞蛋(立夏有吃“立夏蛋”的習俗,寓意強健體魄)
- 時令果蔬:櫻桃、枇杷、蠶豆、莧菜
例如,一道蓮子百合粥(蓮子、百合、粳米同煮)既能安神助眠,又健脾祛濕;冬瓜老鴨湯滋陰清熱,適合夏季虛火上升者。
立夏不僅是一個節(jié)氣,更是自然賦予我們調(diào)整身心的契機。遵循“3不吃、2不喝、1不做”的原則,并非刻板約束,而是借助傳統(tǒng)智慧幫助身體平穩(wěn)過渡到夏季。正如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所言:“圣人春夏養(yǎng)陽,秋冬養(yǎng)陰,以從其根?!痹谶@個萬物蓬勃的季節(jié)里,少一分放縱,多一分順應,方能積蓄能量,安然迎接盛夏的熾熱與活力。
【個人觀點,僅供參考!本文由“秀廚娘”原創(chuàng),文章和圖片均有版權,未經(jīng)允許,請勿抄襲、刪改、盜用,侵權必究!】
熱門跟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