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張蹲在田埂上,盯著灰蒙蒙的天直吧嗒旱煙——今兒立夏,天陰得像扣了口鐵鍋。村里老人都說“立夏晴,蓑衣丟田埂”,可天氣預報偏說午后有大雨,這茬子矛盾讓人心慌。記得去年立夏連晴三天,秋后玉米減產兩成,莊稼人對老天爺的臉色,比自家存折還上心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寫著“夏,假也,物至此時皆假大也”,可這會兒田里的玉米苗蔫巴巴的,全等著雨水催個。

南邊傳來消息,廣東早稻正拔節(jié),“立夏雨淋頭,三伏水沒牛”的諺語在那兒靈驗過,可北方漢子不信這一套,只認自己地頭的土性。突然一陣風掀飛草帽,老張慌忙去追,眼角余光瞥見天際線翻起鉛云,像極了十年前發(fā)大水前的陣勢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“斗蛋嘍!”村口傳來孩童笑鬧聲,幾個娃正握著纏彩繩的雞蛋對碰,老輩人說這是祈愿“破殼年景”,可雞蛋碎了能重煮,莊稼毀了可沒得換。手機“叮”地彈出氣象預警:14時將迎短時強降雨,局地伴冰雹。

老張心口一緊,去年鄰村雹子砸爛半坡果樹的慘狀,還在夢里晃蕩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南邊的表舅發(fā)來視頻,他家稻田已漫上淺水,“立夏秤人”的竹籃掛在房梁,秤砣晃悠著,倒像是給老天爺稱分量。農諺說“立夏無雨,碓頭無米”,可前年立夏暴雨成災,低洼地的豆子全泡了湯,老輩人的話,咋總在 extremes 里打轉?此刻老張蹲回原位,手指搓著干硬的土塊,突然發(fā)現田邊蚯蚓正往外鉆——《月令》里說的“蚯蚓出土”應驗了,可這雨到底下不下?

遠處收割機的轟鳴隱約傳來,提醒著夏收在即,可田里的墑情就像孩子的臉,說變就變,讓人心焦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我瞅著老張皺成核桃的臉,突然想起他去年說的:“農諺是老輩人的算盤,科學是咱手里的新秤桿,可倆物件算出的數,咋總對不上?

”天氣預報的降雨時間一推再推,田里的老槐樹沙沙作響,像是在替莊稼人問老天爺討個準信。南邊的“龍舟水”已經漫上堤岸,北方的云層卻遲遲不肯落雨,同一片天,不同的地,老祖宗的諺語咋就管不了這么寬?終于,第一滴雨點砸在老張煙鍋里,滋滋冒起白煙,他猛地站起身,盯著天嘟囔:“下吧下吧,是福是禍,總比懸著強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”雨幕中,幾個戴“疰夏繩”的娃娃跑過田埂,五色絲線在雨里晃成小彩虹,老輩人的講究和現代的天氣預報,在這場雨里撞了個滿懷。去年此時,縣農技站曾來推廣過氣象衛(wèi)星監(jiān)測,可老張覺得那玩意兒遠不如看云識天實在,這會兒卻忍不住想:要是衛(wèi)星早說準了雨勢,鄰村的果樹是不是能保?。坑挈c越來越密,老張突然笑了——管它農諺準不準,先把排水渠通一通,老輩人留的后手,比啥都實在。

這場立夏雨,下得人心里七上八下:信農諺怕誤了農時,信科技又怕摸不準老天脾氣,莊稼人夾在中間,像極了秤桿上搖擺的秤砣。遠處傳來悶雷,老張摸黑往家走,褲腿濺滿泥點,心里卻踏實了些——雨總算下了,剩下的,就看老天爺給幾分薄面了。這一晚,村里的收音機響到半夜,都是講防汛的事兒,老人們圍坐嘮嗑,說起“立夏發(fā)大水”的老話,年輕人卻盯著手機刷新雨情,兩輩人的操心,在雨聲里纏成一團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第二天清晨,老張踩著濕泥下田,看見玉米苗挺直了腰桿,葉尖掛著水珠,突然覺得這場雨來得雖急,倒也不招人厭。

農技員小陳踩著膠鞋趕來,手里捧著氣象數據:“這場雨比預計的急,但降水量剛好夠苗期,老張叔,您去年那套排水渠,可幫了大忙。

”老張抹了把臉,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汗水:“看來老輩人留的規(guī)矩,加上你們的新法子,才是對付老天爺的真把式?!贝蹇诘拇蠡睒湎?,“立夏秤人”的熱鬧勁兒還沒散,秤桿起落間,老人們念叨著“不怕疰夏瘦,就怕收成丟”,這話像顆種子,埋在每個莊稼人心里。望著遠處綠油油的田壟,我忽然明白:農諺是歲月攢下的經驗,科學是眼下握穩(wěn)的工具,可真正讓莊稼人安心的,還是自己手里那把磨得發(fā)亮的鋤頭。

這場立夏的雨,下在了老輩人的諺語里,下在了現代的天氣預報里,更下在了每塊盼著豐收的土地上,至于收成到底咋樣,還得看往后的日腳怎么過。農諺說“立夏看夏”,可夏天的脾氣,從來不是一句話能定的,就像莊稼人的日子,總得在盼頭和擔憂里,一步步走出個盼頭來。

末了,老張蹲在田邊抽完最后一口煙,望著天邊放晴的云,慢悠悠說了句:“老天爺給啥臉色,咱就使啥力氣,管它老理兒新理兒,能讓糧食進倉的,就是好理兒。

”這話飄在濕潤的空氣里,混著泥土的腥甜,成了這個立夏,莊稼人最實在的注腳。農諺是老輩人的算盤,科學是咱手里的新秤桿,兩頭都拎穩(wěn)了,心里才踏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