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,愛馬仕率先宣布在美國市場漲價,來抵消關稅帶來的影響。
隨后,旗下分銷管理著包括Coach、Jimmy Choo、Montblanc等品牌的Interparfums也宣布美國市場的產(chǎn)品售價提高6%至7%;意大利超跑制造商Ferrari亦宣布對Purosangue、F80等車型提價10%;LVMH集團在財報業(yè)績說明會中也表示,將考慮漲價應對關稅。
瑞銀集團估計,美國對歐盟商品征收20%的進口關稅,對瑞士商品征收31%的進口關稅,預計這將促使歐洲奢侈品牌將商品在美國市場售價平均提高約6%。
海外的社交平臺上已經(jīng)開始對愛馬仕一眾奢侈品漲價展開討論。據(jù)悉,Twilly絲巾從450美元漲到477美元,相當于少了幾杯星巴克;H腰帶漲63美元,抵得上美國家庭月度電費增幅;最狠的是鉑金包,鱷魚皮款直飆5.09萬美元,相當于佛羅里達居民半年的醫(yī)保支出。
美國精英階層還能背得起愛馬仕嗎?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。
愛馬仕“不在乎”美國市場了?
在全球消費寒冬中,以愛馬仕為代表的奢侈品在過去幾年里不止一次漲價,這一回,美國市場的針對性尤為明顯。除了關稅的直接因素,整個美洲地區(qū)對于奢侈品消費的貢獻力縮減其實也是愛馬仕們“毫不留情”的原因之一。
2025年第一季度,愛馬仕報告期內(nèi)實現(xiàn)營業(yè)收入41.29億歐元。其中,美洲市場的銷售額增速從去年同期的17.6%下降到11%,成為全球為數(shù)不多的下滑區(qū)。愛馬仕之所以能果斷漲價,是因為它背后其他主力市場的奢侈品消費力度正在加速復蘇。
對比美洲市場的下滑,2025年一季度,愛馬仕日本市場表現(xiàn)最為強勁,收入增長17%至4.2億歐元;法國本土市場增長14.2%至3.6億歐元;歐洲其他地區(qū)市場增長12.7%至5億歐元;中東所在的其他區(qū)域市場增長14.1%至1.9億歐元。
一度占比最大的亞太市場(不含日本)增長雖然只為1.2%,但總額卻高達19.7億歐元。
同樣的,LVMH集團也發(fā)布了一份未達預期的2025年一季度財報,受美國消費者節(jié)約開支等因素影響,一季度銷售出人意料地下滑了3%。有意思的是,LVMH旗下品牌這兩年已在美國累計提價超20%。
一個現(xiàn)實性的情況是,當前美國奢侈品消費力度相比從前遠遠不如。早在2023年,美洲奢侈品市場收入將下降8%,歐洲市場取代美洲,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地區(qū),美洲的奢侈品市場收入達到1,110億美元,而歐洲將達到1,120億美元。
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,奉行“消費主義”至上的美國家庭,總財富與個人奢侈品支出有著明顯的相關性。但2020年以后,這種相關性逐漸變淡甚至走向消失,2021年前后,蒂芙尼銷售額與標普500指數(shù)相關性差距巨大。
2025年以后,美國消費者的消費水平只會進一步下降。據(jù)悉,耶魯大學調(diào)查發(fā)現(xiàn),關稅已讓美國家庭購買力平均蒸發(fā)3800美元,尤其服裝類成重災區(qū)。更有意思的是,奢侈品從美國中產(chǎn)的身份象征淪為真實的物質(zhì)資產(chǎn)。
比如紐約布魯克林的房產(chǎn)中介就發(fā)現(xiàn),越來越多客戶用愛馬仕Birkin包作為購房首付的抵押物。從追求精神,到追求現(xiàn)實生活,美國消費者的心理轉變讓愛馬仕們感到一絲危機,略顯激進的漲價或許是奢侈品牌的另一種進攻方式。
愛馬仕們無情漲價,當真是不在乎美國市場了嗎?
有一點需要注意,雖然奢侈品牌在消費升級的鼎盛時代習慣通過中產(chǎn)階層來擴大市場規(guī)模,但過去兩年間,全球奢侈品消費者群體縮減了約5000萬人,全球的中產(chǎn)群體都開始理性消費,奢侈品牌也將銷售重心更多落在了VIC(超級貴賓)高凈值客戶身上。
貝恩發(fā)布的報告顯示,目前全球奢侈品消費者有4億,其中VIC客戶占比不到1%,卻貢獻了高達30%的奢侈品牌收入。這類人群,不僅消費能力高,且對價格敏感程度低,而意大利奢侈品行業(yè)協(xié)會估計,全球約50%的超高凈值人群居住在美洲。
他們或許不在乎愛馬仕漲價,而漲價又恰好能緩沖愛馬仕們在關稅下的壓力,兩全其美,何樂而不為。只不過,曾經(jīng)想用愛馬仕來提升身價與地位的中產(chǎn)階層,便成了最大的受害者。
“美國制造”能讓中產(chǎn)背上愛馬仕嗎?
美國消費者還能背上愛馬仕嗎?
在全球關稅風波中,本土供應成為含金量最大的話題之一?!督鹑跁r報》在4月28日發(fā)表專題報道,深入剖析iPhone的零部件構成與供應鏈體系后指出,特朗普試圖讓iPhone回歸美國本土制造。
這不是偶然現(xiàn)象,想要抵抗不漲價,似乎就只有本土制造這個辦法最有效。美國中產(chǎn)的愛馬仕消費,或許能建立在本土供應鏈上,過去幾年,幾大主流奢侈品品牌均有在美建廠的想法。
比如LVMH。
據(jù)悉,LVMH旗下的路易威登在美國有三家皮革工坊,分別位于加利佛尼亞州和得克薩斯州,特朗普還曾在第一任期內(nèi)為得州工廠剪彩,有一年的財報里,LVMH集團還計劃將更多的工作崗位轉移到得州。

但奢侈品制造鏈不同于其他產(chǎn)業(yè),外移往往會帶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。
路透社調(diào)查報道,得州工廠負責生產(chǎn)LV手袋的零部件及成品,包括Carryall、Keepall、MetisFelice手拿包和Metis手袋,內(nèi)襯都縫有“美國制造”的標簽,這些產(chǎn)品在高端精品店的售價約為1500美元至3000美元。
然而,由于缺乏熟練的皮革工人來生產(chǎn)符合該品牌質(zhì)量標準的產(chǎn)品,這家坐落于1500多畝牧場上的得州工廠的表現(xiàn)一直不盡如人意,甚至從裁剪到生產(chǎn)過程中的失誤導致皮革浪費率高達40%,要知道,行業(yè)平均皮革浪費率通常為20%。
也就是說,美國得州的LV的皮革浪費率是行業(yè)平均浪費率的兩倍,一度被公司內(nèi)部評為“全球最差”工廠。但比美國制造不達標更令奢侈品行業(yè)頭疼的是,生產(chǎn)地址的挪動與品牌本身的文化內(nèi)涵息息相關。
一直以來,奢侈品出售的品牌文化價值都要大于產(chǎn)品本身,這也是整個奢侈品市場的生存法則。消費者尤為看重品牌文化,大部分奢侈品在歐洲制造與在美國制造所意味的文化價值截然不同,正如香奈兒的一句名言:“我們賣的不是香水,是1921年巴黎工作室里的那縷陽光?!?/p>
消費者這邊的調(diào)查更是給奢侈品制造鏈外移潑了一盆冷水。
咨詢公司OC&C預測,到2027年,具有本土文化元素的奢侈品將占據(jù)35%的市場份額。無獨有偶,清華大學奢侈品研究中心團隊的最新研究顯示,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對“工匠精神”的感知價值比Logo價值高出47%。
不同于LVMH,一些奢侈品牌對于美國制造的看法很悲觀。
Gucci的母公司開云集團的首席執(zhí)行官皮諾在2月份的2024年第四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,對于開云集團等其他企業(yè)來說,在美國制造毫無意義。“我們在意大利和法國生產(chǎn)……我們出售的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。”
未來,奢侈品消費的底色還是繼續(xù)靠情緒支撐,這也是為什么愛馬仕始終堅持每只包由同一工匠全程制作。當全球各行各業(yè)都在因為關稅風波為本土制造考慮,汽車、電子、家紡……只有奢侈品行業(yè)在望洋興嘆,這背后,其實也不是品牌的錯。
美國的“消費文化”在消失
一直以來,消費主義在美國大行其道。
20世紀50年代,美國消費者甚至會被冠上“愛國”的名頭,因為慷慨的小資生活一度為美國經(jīng)濟作出巨大貢獻,大蕭條時代,這個國家的經(jīng)濟復蘇很大程度上依賴充滿活力的大眾消費。
到上個世紀80年代,美國消費主義登峰造極。
1984年,蘋果公司聲名大噪,成為標志性的消費品牌,甚至主流文化開始宣揚“購物能拯救地球并消除貧困?!焙萌R塢的幾部經(jīng)典電影也成功把這一觀念植入到美國消費者心里,《穿Prada的女王》《時尚女魔頭》《蒂凡尼的早餐》勾畫了無數(shù)人的精致美夢。
尤其影響了女性消費者。數(shù)據(jù)顯示,一個美國女人一生用來購物的時間,換算成天數(shù)能足足湊滿8年,同樣的,美國孩子的數(shù)量雖只占全球的3.1%,卻消費了全球40%的玩具。大型倉儲超市應運而生,帶動倉庫租賃業(yè)務在美國長盛不衰。
各大品牌踩著消費主義的風口成為全球消費市場中的頭部角色。根據(jù)美國廣告標識展覽會的報告數(shù)據(jù),美國的廣告費總額長期占到全球廣告費總額50%左右。在物質(zhì)豐裕的時代,消費的終極意義似乎就是滿足欲望。
這種社會流行文化一直持續(xù)到現(xiàn)在。
2023年,美國有82%的成年人擁有信用卡,人均持卡數(shù)量高達7.7張。截至2024年,美國休閑娛樂用品占耐用品支出的比重由1970年的19.9%提升至31.1%;服務消費中餐飲酒店、交通、住房等傳統(tǒng)服務支出份額基本穩(wěn)定在28%左右。
但時至今日,美國消費者奉行的“消費文化”還能持續(xù)多久?這是一個值得在關稅風波下認真思考的問題。事實上,這兩年,已經(jīng)有人開始下意識反抗消費主義。
比如美國有越來越多的人透過自愿性的拾荒、分享物資、不購物、不工作、居住在廢棄空屋中,自稱“Freegans”(不消費主義者)。在垃圾箱里翻揀食物,在超市或餐館的垃圾箱中翻揀每日例行丟棄的輕微瑕疵品,或是剛剛過期的罐頭,有時也到餐廳索取免費的剩余食品、垃圾。
消費主義逐漸偃旗息鼓的現(xiàn)象正從某一群體往整個美國消費市場蔓延,比如二手經(jīng)濟大肆崛起。
美國二手電商Thredup最新報告顯示,去年美國有3300萬人首次在網(wǎng)上購買了二手服裝,到2025年,這一市場預計將達到770億美元。同時,The RealReal數(shù)據(jù)顯示,近期,愛馬仕產(chǎn)品搜索量暴漲50%,部分買家轉向購買成色較新的二手包。
誠然,美國消費者降級消費與物價上漲有很大的關系,但這更多是消費主義年代遺留下來的后遺癥。與其他國家不同,美國超前消費的理念讓高達69%的居民手頭的存款余額還不到1000美元,有三分之一的美國人目前則完全沒有為退休而進行儲蓄。
根據(jù)CareerBuilder的調(diào)查,78%的美國全職工作者表示自己是月光族,工資到賬即支出。不可否認,美國消費主義的舊秩序正在被動瓦解,曾經(jīng)被這一文化深深裹挾的消費者,除了聽天由命,仿佛也沒有選擇的余地。
熱門跟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