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菌同種異體識別是一種關鍵的生物學機制,能夠防止細胞質(zhì)混合、抵御真菌寄生,并通過誘導細胞溶解性死亡維持種群健康和生態(tài)平衡。然而,其分子機制尚未完全闡明。前期研究表明,絲狀真菌粗糙脈孢菌(Neurospora crassa)中的基因RCD-1在不同菌株中編碼兩種同源蛋白,即RCD-1-1和RCD-1-2。當不同菌株發(fā)生細胞融合時,這兩種蛋白介導同種異體識別并觸發(fā)細胞死亡。盡管RCD-1蛋白與哺乳動物Gasdermin(GSDM)家族的膜打孔結構域具有相似的結構特征,但其均缺乏自抑制功能的結構元件。因此,RCD-1蛋白如何誘導細胞溶解性死亡,是否通過類似于GSDM的膜打孔機制發(fā)揮作用,以及其具體分子機制,仍是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。

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/北京凝聚態(tài)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軟物質(zhì)物理實驗室焦放特聘研究員(SM6組)致力于開發(fā)和應用新型多功能高速原子力顯微鏡(HS-AFM, 水平分辨率~1nm,垂直分辨率~0.1nm,成像速度達20幀/秒)技術,研究生物大分子(如MACPF/CDC成孔蛋白、焦亡蛋白、多肽、骨架蛋白及光合蛋白復合物等)在準生理環(huán)境中的高分辨結構、動態(tài)行為、自組裝及相互作用機制。

近期,該團隊利用原子力顯微鏡分析了RCD-1孔的高分辨結構,揭示了RCD-1-1與RCD-1-2必須形成異質(zhì)二聚體才能被激活,進而在細胞膜表面形成孔狀結構。此外,研究首次發(fā)現(xiàn)RCD-1不僅能夠形成孔道,還可在特定條件下誘導細胞膜發(fā)生鼓包形變,這一現(xiàn)象在GSDM家族蛋白中尚屬首次報道。通過設計一系列不同組分的人工磷脂膜實驗,研究進一步證實RCD-1誘導的細胞膜鼓包現(xiàn)象與膜組分及其彎曲模量密切相關。綜上所述,該研究不僅揭示了RCD-1蛋白的雙重功能—膜打孔與膜彎曲調(diào)控,還提示這一機制可能在GSDM家族蛋白中具有普遍性,為理解真菌同種異體識別及細胞死亡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

打開網(wǎng)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圖:(a) RCD-1孔的高分辨結構。(b) RCD-1誘導磷脂膜鼓包結構的高分辨成像。

相關研究工作以“Mechanisms of RCD-1 pore formation and membrane bending”為題發(fā)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[Nat Commun 16, 1011 (2025)]上,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后任克禮為第一作者,焦放特聘研究員為通訊作者,合作團隊還包括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丁璟珒研究員、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葉方富研究員等。此項研究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的資助支持。

編輯:姬子隰

1.2.

3.

4.

5.

6.

7.

8.

9.

1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