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王國維(1877年12月3日—1927年6月2日),初名國楨,字靜安、伯隅,初號禮堂,晚號觀堂,又號永觀,謚忠愨。漢族,浙江省海寧州(今浙江省嘉興市海寧)人。

王國維是中國近、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。他早年追求新學,把西方哲學、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、美學相融合,研究哲學與美學,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,繼而攻詞曲戲劇,后又治史學、古文字學、考古學。他平生學無專師,自辟戶牖。

死亡是那樣容易,但生命的思慮卻常常很沉重。

1927年6月2日,中國文化界發(fā)生了一件大事:正值學術生涯巔峰的王國維,突然在頤和園昆明湖沉湖自殺了。

“口鼻塞滿淤泥,身下是一片水跡,世界寂靜悠遠,沒有任何聲息?!毖芯客鯂S的學者周寧這樣來形容他離開時的畫面。

王國維本人連自殺的原因不屑于解釋,只是檢驗官在他衣袋里發(fā)現一份簡單的遺書,開頭有16個字:“五十之年,只欠一死,經此世變,義無再辱。

消息一經傳出,頓使海內外學界同聲哀悼。但人們在痛惜他“中道而廢”的同時,更想知道的是,他究竟為何而自殺。

然而這個問題的答案,時至今日,也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合理的說法。此案,也已然成為了20世紀中國文化界的一大“公案”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△清華大學王國維紀念碑

01

王國維,字靜安,1877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寧州的一戶中產人家,4歲喪母,7歲入私塾,到了十幾歲時,便已經能夠學作詩文,以文會友了。也是在這個時候,他有了“海寧四才子”這一名頭。

后來,王國維與好友們學成之后參加了府試,結果沒有考取。于是重新振作,參加歲試,后入了州學。

1894年,中日甲午戰(zhàn)爭爆發(fā)了。在這次戰(zhàn)爭中,清軍的慘敗,對王國維的人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轉折。

個人生途困迫,國家戰(zhàn)事慘敗,然而掌管國政的慈禧太后卻要慶祝她的60大壽了,這令王國維百思不得其解。而后又傳出的清政府與日本即將簽訂《馬關條約》,更是令王國維氣憤無比??墒牵藭r的王國維還是一個學生,他又能做些什么呢?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就是在這個時候,康有為、梁啟超等人站了出來,他們“公車上書”,反對簽訂條約,一時間轟動全國。

此時,王國維正是七尺男兒,熱血青年,追慕新學,極為迫切。但迫于窮困,想游學而不得,卻又有家事纏身。因為這一年,他要跟同鄉(xiāng)的女子莫氏結婚了。一直到1892年,王國維才有了去外面學習新學的機會。

1892年2月間,王國維代理《時務報》書記工作。這時候的他渴念新學,心系外界,尤其對于《時務報》更是心向往之。恰好有這么一個機會,于是馬上動身去了上海。而這,也是王國維一生事業(yè)的開始。

在《時務報》館工作不久后,好友歐云樵突然找到了王國維,勸他一起去翻譯中西文館報,說那里是各路高才薈萃之所,幾個月后就可能長進很大。當時王國維也同意了,但后來因為王父的意見,王國維最后也沒有去成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彼時,恰好羅振玉剛創(chuàng)辦農學社,正缺翻譯人才,于是他便與王國維等人共同創(chuàng)立了東文學社。東文學社是我國近代第一所日語專科學校,兼教英語,以培養(yǎng)翻譯西方農學書刊的翻譯人才。

就這樣,王國維又迎來了一個機會,就是去東文學社學外語。不過,東文學社的學習并不輕松,制度也非常嚴格,以致于王國維一邊在《時務報》工作,一邊還要在東文學社讀書,時間非常緊張。

后來,又因為報館工作時間與收入不成正比的事,王國維被弄得抑郁不樂,竟還與報館發(fā)生了爭執(zhí)。一時間,王國維身心交瘁。

可也就是在這個時候,王國維得了一個長女。但他根本沒有時間去照看自己的女兒。之后又因為積勞成疾,得了腳氣病而回家療養(yǎng)。然而不幸的事情發(fā)生了,就在他回家的那段時間,女兒夭折了。

女兒離世后,王國維帶病重新回到了上海。到上海后,曾經的《時務報》已經關閉了??吹經]了工作的王國維,羅振玉便將王國維請到了東文學社任庶務,讓他隨班學習,并免去學費。

自此之后,王國維才有時間專心于學問。

02

1904年,清政府成立了“學部”,也就是教育部。不久之后,羅振玉被調任為學部參事,王國維也隨同去了北京。

此時,王國維已經30歲了,他似乎已將天涯路望盡,他深感疲憊,而又意猶未盡。而立之年,新生活在北京等著他。初來京城,王國維因實在無事可做,便開始花大量精力主編《教育世界》,把時間都花在了搞研究工作上。

后來,蔡元培擬聘王國維為北大教授,王國維婉辭不就。此外,日本大學也想聘其為教授,但也被他拒絕了。不過,他卻兼任了外國人在上海辦的金圣明智大學教授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△陳丹青油畫“(清華)國學研究院”局部,左三為王國維

之后,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成立,蔡元培任所長,聘請了校外學者羅振玉、王國維為函授導師。

1924年秋,清華大學擬創(chuàng)辦研究院,欲聘海內名流任院長。在院長這個人選上,清華校長曹云祥曾詢問過胡適,胡適則推薦王國維去。但當曹云祥去請王國維后,王國維婉拒了。

同年11月,溥儀被逐出皇宮,住進醇王府。王國維隨行。

1925年2月,清華創(chuàng)辦了國學研究院,胡適請王國維任“研究教授”,但被拒絕。于是,胡適便托溥儀代為勸駕。最后,在溥儀下了一道詔書之后,王國維這才答應去清華任職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1925年4月17日,王國維全家遷居清華園西院。而在此之前,王國維曾寫信給他兒子說:

京寓已決計遷移,已于清華校內租定房屋兩所。一所七間月租25圓;另一所五間月租19圓。擬家眷住七間,書房及男仆住五間。兩屋相離近百步許,然已無他屋可租,只得暫時勉住。

王國維薪俸雖豐,但他家有子女8人,求學等費用就很可觀,所以生活仍不富裕。

坎坷加流離,王國維一生的生活有太多這樣的不幸了。屋漏偏逢連夜雨,王國維的大兒子王潛明在患上傷寒之后,竟也先父親一步去世了,年僅27歲。

王潛明是王國維的原配莫氏所生,莫氏病逝后,王潛明對繼母潘氏不怎么好,他妻子羅振玉的女兒羅曼華與婆婆之家也有摩擦。而王國維平時又只顧讀書寫作,對家事很少留心,所以使得王家之事越鬧越大了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羅振玉一向把女兒視為掌上明珠,他一聽說愛女在王家受了委屈,便把此事的源頭指向了王國維,認為這都是王國維偏袒潘氏造成的。等到王潛明的喪事辦完之后,羅振玉甚至還把女兒接回了娘家。

事情鬧到這個地步,王國維生氣地說:“難道我連媳婦都養(yǎng)不起?”王國維將一些錢寄到天津羅家,作為兒媳的生活費,羅振玉不肯收,退回來,王國維再寄,并寫信給羅振玉。然而令王國維沒想到的是,羅振玉竟然又把錢和信退了回來,令王國維顏面再度掃地。

長子的早喪,兒媳的離去,老友的絕交,在經過這一系列變故之后,王國維傷心到了極點。

03

此間事了,王國維的災星逼近了。而這個災星,便是北伐軍。1927年春夏之間,北伐軍打到了河南、山東一帶,北京的遺老遺少們惶恐極了。其中,也包括王國維。

王國維痛感時局急變,事情無法做下去了;又擔心天津的溥儀小朝廷,他曾極力勸說左右侍從懇請皇上快快搬遷,以防不測,但那些人居然不代為轉告,這令王國維激憤得幾乎要哭出來。

對此,學者金梁對王國維說了些安慰的話。說著說著,兩人突然說到了頤和園,王國維喟然長嘆:“今日干凈土,只有這一泓彎水了!”

而此時,離王國維自殺只有三天的時間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1927年6月2日,這是清華大學放完暑假后的第二天,王國維八點鐘去公事室,九點鐘向湖南籍助教候厚培借了兩塊銀洋。但因候厚培沒有零錢,所以最后借了王國維五元紙幣。

這天十點左右,王國維雇用一輛車前往頤和園,在購買了一張六角錢的門票后,走進了園子。

六月初的頤和園,正是一片生機,萬綠叢中,湖波蕩漾,山花照影。因頤和園和清華園同在西郊,距離也近,所以王國維經常到這座前清帝后的花園里散散心、想想事情。可以說,他對頤和園有著很深的依戀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可是,今天的王國維卻很奇怪,他并不留意景物,而是徑直前往佛香閣排云殿附近的魚藻軒。在這里,他兀坐在石舫前,點燃了香煙,沉思了很久。待煙滅之后,王國維踱步來到了昆明湖邊,最后竟縱身一躍跳入了湖中……

法警在驗尸時,從王國維的上衣口袋中找到了銀洋四元四角,還有一份死者于自殺前一天寫好的遺囑,遺書的背面則寫著:送西院十八號王貞明先生收。王貞明是王國維的第三個兒子。紙張雖已濕透,但字跡完好無缺,上面寫著:

五十之年,只欠一死。經此世變,義無再辱。我死后,當草草棺斂,即行蒿葬于清華塋地。汝等不能南歸,亦可暫于城內居住。汝兄亦不必奔喪,因道路不通,渠又不曾出門故也。書籍可托陳、吳二先生處理。家人自有人料理,必不至不能南歸。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,然茍謹慎勤儉,亦必不至餓死也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04

王國維之死,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反響。海內外學者,無論是認識他的,還是不認識他的,都對其沉痛悼念,認為是中國學術界的一大損失。

兩年之后,國立清華大學研究院師生,在王國維逝世兩周年的忌日上,于清華園內樹立了一塊紀念碑,而碑文則由王國維生前的摯友陳寅恪所題。

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關于王國維的死,后人已有不少評議了。

生死事大,死亡問題是人人必定要關注的。殉清說,悲觀厭世說,畏懼革命說,恐辱人格說,自亡其學術說,乃至羅振玉逼債說,等等,不斷地在探討,唯獨逼債說最少倡和者,其主要原因,在于新材料的發(fā)現。所謂新材料,也就是王國維與羅振玉的通信。

死者已逝,生者的種種臆測也無法就證,可謂是瞎子摸象,各得一偏。

有道是,可愛者不可信,可信者不可愛。王國維身在民國,心存清室,這是一個實際的矛盾。而這,也是他精神痛苦的主要根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