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自:生物谷

在腫瘤治療領域,癌癥免疫療法近年來取得了顯著進展,尤其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,為眾多癌癥患者帶來了新希望。然而,這類療法并非對所有患者都有效,還可能引發(fā)嚴重的副作用,如自身免疫疾病。因此,科研人員一直在不斷探索新的免疫治療策略,以拓寬癌癥治療的選擇范圍。其中,利用腫瘤抗原負載的細胞外囊泡(EVs)進行治療性疫苗接種,成為了一個極具前景的研究方向。

近期,發(fā)表于J Control Release的一項研究A fusion protein that targets antigen-load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to B cells enhances antigen-specific T cell expansion為這一領域帶來了重要突破。

打開網(wǎng)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細胞外囊泡是由所有細胞分泌的膜包裹顆粒,其表面和內部包含蛋白質、脂質、代謝物和核酸等物質,這些成分來源于產(chǎn)生它們的細胞。樹突狀細胞來源的EVs(DC EVs)含有對DC功能至關重要的分子,在小鼠實驗中,抗原負載的DC EVs能夠有效誘導抗腫瘤細胞毒性T細胞活性,顯著抑制腫瘤生長。不過,DC EVs在臨床試驗中的表現(xiàn)卻不盡如人意,雖然安全性良好,但療效有限,未能超越二期試驗階段。

越來越多的證據(jù)表明,B細胞在抗腫瘤的CD4和CD8+ T細胞反應中發(fā)揮著重要作用。比如,在缺乏B細胞或主要缺乏邊緣區(qū)B細胞的小鼠中,針對EVs的抗原特異性CD8+ T細胞擴增和IFN-γ分泌明顯減少。這不禁讓人思考:能否通過將EVs特異性靶向B細胞,來增強抗腫瘤T細胞反應呢?

基于此,研究人員展開了深入探究。他們構建了一種可溶性融合蛋白,包含lactadherin的磷脂酰絲氨酸結合域(C1C2)和GP350的hCD21結合域(D123),旨在利用該融合蛋白修飾并將EVs靶向B細胞。

研究結果令人振奮。首先,融合蛋白修飾后的EVs在大小和形態(tài)上并未發(fā)生明顯改變,確保了其基本特性的穩(wěn)定。在體外實驗中,D123修飾的EVs與未修飾或用非靶向對照蛋白修飾的EVs相比,對B細胞的靶向能力提高了5倍。

在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(PBMCs)和hCD21轉基因(hCD21Tg)小鼠脾細胞實驗中,均觀察到了這一顯著效果。而且,D123修飾的EVs與B細胞結合時,不會誘導B細胞攝取EVs,也不會導致B細胞激活。

打開網(wǎng)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圖 1:從骨髓來源的樹突狀細胞(BMDC)培養(yǎng)物中分離的囊泡含有細胞外囊泡(EV)標記物,用D123融合蛋白修飾不影響其形態(tài)

體內實驗進一步驗證了D123修飾的EVs的靶向能力。將修飾后的EVs注射到hCD21Tg小鼠體內后發(fā)現(xiàn),它們能夠特異性地靶向脾臟、血液和淋巴結中的B細胞,且不會受到紅細胞和血小板的影響。同時,研究人員還發(fā)現(xiàn),CD21靶向對EVs在各器官的分布沒有明顯影響,這意味著修飾后的EVs在體內的整體分布格局保持穩(wěn)定。

打開網(wǎng)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圖 2:用CD21結合蛋白D123修飾EVs可增加其在體外與B細胞的結合

最為關鍵的是,免疫實驗結果顯示,與未靶向的EVs相比,用hCD21靶向、卵清蛋白(OVA)負載的EVs免疫小鼠,可使抗原特異性CD8+ T細胞的比例顯著提高。盡管在抗原特異性B細胞反應方面,各EVs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,但這一發(fā)現(xiàn)依然表明,CD21靶向的BMDC EVs能夠有效增加抗原特異性CD8+ T細胞的數(shù)量。

打開網(wǎng)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圖 3:與未靶向的EVs相比,靶向CD21的EVs誘導更多的OVA特異性CD8

+ T細胞

綜上所述,這項研究成功證明了用PS結合融合蛋白修飾EVs,能夠使其靶向B細胞表面的hCD21,為難以對起源細胞進行EV工程改造的系統(tǒng)提供了一種可行的靶向方法。而且,用hCD21靶向的抗原負載EVs免疫小鼠,可促進抗原特異性CD8+ T細胞的擴增,展現(xiàn)出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巨大潛力。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基于此的研究,進一步挖掘其治療價值,為癌癥患者帶來更多的治療選擇和生存希望。

參考文獻:

Offens A, Teeuwen L, Gucluler-Akpinar G, et al. A fusion protein that targets antigen-load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to B cells enhances antigen-specific T cell expansion. J Control Release.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5, 2025. doi:10.1016/j.jconrel.2025.113665

(轉自:生物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