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健品,總是讓人又愛又疑。保健品到底是不是“智商稅”?老年人咋選才不被忽悠?哪些保健品得繞著走?

打開網(wǎng)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保健品是“智商稅”嗎?

說保健品是“智商稅”,有點一竿子打翻一船人。保健品(也叫膳食補充劑)不是藥,而是食品的一種,設計初衷是補充日常飲食可能缺的營養(yǎng),比如維生素、礦物質(zhì)或 omega-3 脂肪酸。它們可能對特定人群有點用,但絕不是“包治百病”的神丹妙藥。

為啥有人覺得是“智商稅”?主要就是夸大宣傳了,比如“吃了這膠原蛋白,皮膚秒變18歲!”或者“吃這個,癌癥都跑了!保健品只能輔助調(diào)節(jié)身體機能,不能治病,效果也因人而異。很多人沒搞清楚自己缺啥就買。

此外,保健品價格有的會很高,一瓶普通維生素C,藥店5元,超市賣幾十塊,保健品公司一包裝,可能賣幾百。效果差不多,錢包卻大出血。

打開網(wǎng)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啥時候不算“智商稅”?

保健品不是一無是處,對某些人還真有點用:

飲食不足:比如老年人胃口小,吃得少,可能缺維生素B12或鈣,適量補充能幫上忙。

特定疾?。合窆琴|(zhì)疏松的老人,醫(yī)生可能建議補鈣和維生素D;孕婦可能需要葉酸

生活習慣:不愛吃魚的人,補點魚油能加點 omega-3;素食者可能需要補維生素B12。

關鍵點:保健品得“對癥下藥”,不是吃越多越好,也不是越貴越有效。買之前,得問問自己:我真的缺這個嗎?

打開網(wǎng)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老年人保健品選購指南

老年人買保健品,最怕被“套路”。以下是幾條實用的選購建議:

買之前,可以做個體檢或者健康檢查:根據(jù)結(jié)果,找體檢醫(yī)生問問,確認自己缺啥。比如,骨質(zhì)疏松了,可能需要鈣和維生素D;記性差?可能是缺B族維生素,但得查清楚。

看清標簽:比如說有沒有中國正規(guī)保健品有國家市場監(jiān)管總局的“藍帽子”標志,如果是國外的有沒有一些認證。查成分表,看主要成分和含量。比如,魚油得看EPA和DHA的毫克數(shù),別只看“魚油總量”。

不是貴的就是對的:舉個例子,有基礎的,有高階的,比如維生物礦物質(zhì)、鈣片算基礎的,中階的比如魚油、輔酶Q10,高階的包括姜黃素、PQQ等等。不是一上來就搞最貴的,而是先看自己有沒有做好體力鍛煉、飲食調(diào)控、三高控制,自己有沒有缺乏維生物,有沒有缺鈣,一步步疊加上去。好像高中生想要上一本大學,首先看是不是好好上課了,再看上課聽課方法有沒有正確,再看是不是要做點營養(yǎng)補充,而不是上來給吃補品就能考一本大學。

別囤貨,適量買:保健品有保質(zhì)期,買太多吃不完浪費錢。

打開網(wǎng)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總結(jié):聰明選保健品,健康不花冤枉錢

保健品不是一無是處,但也不是“救命稻草”。對老年人來說,缺啥補啥、適量補充,可能有點幫助;根據(jù)體檢結(jié)果、買對的,別貪貴別囤貨。

比起吃保健品,每天吃好三頓飯、散散步、跟老朋友聊聊天,心情好身體棒,才是真正的“健康秘訣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