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為輕根,靜為躁君。 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, 雖有榮觀,燕處超然。 奈何萬乘之主,而以身輕天下? 輕則失根,躁則失君。 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26章

打開網(wǎng)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一、哲思之韻:重與輕的天地辯證

“重為輕根”——若將人世比作浮云,則穩(wěn)重便是托舉云氣的山岳。老子以物理之重喻德行,正如泰山壓卵,非恃力而勝,乃憑根基之深、氣度之穩(wěn)。輕浮者如柳絮隨風,看似逍遙,實則無依;穩(wěn)重者似古松立崖,縱風雷激蕩,亦自巋然。

打開網(wǎng)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“靜為躁君”——靜非死寂,而是萬物生發(fā)的序曲。老子言“靜為躁君”,恰似深潭納百川而不喧,以靜制動,方成江海之浩渺。莊子云“至人之用心若鏡”,此鏡非空,乃映照萬象而不染塵埃的澄明。

二、圣人之境:輜重為鎧,超然為翼

圣人“終日行不離輜重”,此輜重非車載糧秣,乃心中篤守的“道”。一如禪僧托缽行腳,缽中無珍饈,卻盛滿對天地的敬畏?!半m有榮觀,燕處超然”——縱遇瓊樓玉宇、聲色犬馬,圣人亦如鴻雁棲于寒汀,不為暖巢所誘,只因心已翱翔于九霄之外。

打開網(wǎng)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此境通于佛家“無住生心”,亦合儒家“富貴不能淫”。老子以“燕處”點睛,喻示超然非棄世,而是于紅塵中修得一顆不黏不滯的琉璃心。

三、君王之戒:輕狂失國,躁動喪邦

打開網(wǎng)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“奈何萬乘之主,而以身輕天下?”——此問如黃鐘大呂,震醒歷代昏聵之君。南唐后主醉心詞章而忘社稷,宋徽宗癡迷花石而傾國庫,皆因“以身輕天下”,終成山河破碎的注腳。

老子警言“輕則失根,躁則失君”,恰似為帝王鑄就一柄懸頂之劍:治國若烹小鮮,火候過猛則焦糊,翻攪過頻則糜爛。唯以靜篤之心掌鼎鼐,方能調(diào)和五味,成天下之饗。

打開網(wǎng)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四、今人之鑒:在浮世修持重,于喧囂養(yǎng)靜氣

當代社會,信息如瀑、欲望似潮,老子之言更顯金石之質(zhì)。

治事:商海浮沉者,當學“輜重”之穩(wěn),不可為風口虛名而棄根基,須知共享經(jīng)濟泡沫前車可鑒。

打開網(wǎng)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修身:世人常困于“內(nèi)卷”焦慮,實則需悟“燕處超然”——如王維“行到水窮處,坐看云起時”,以靜氣破局。

為政:領(lǐng)導(dǎo)者若輕率決策、朝令夕改,必失民心如流沙。老子之道,恰是“穩(wěn)中求進”的東方治理智慧。

結(jié)語:以道為錨,向心而行

打開網(wǎng)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

二十六章如一面銅鏡,映照出人性深處的輕躁之疾,亦指明救贖之途。重與輕、靜與躁,非對立而相生:重者能載輕舟過萬山,靜者可聽驚雷于無聲。愿世人皆能如老子所言,“執(zhí)大象,天下往”——以道為錨,縱身紅塵激流,亦不墮青云之志。